公司业务覆盖了从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管理系统、工业机器人到机器人集成应用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系统的全产业链,围绕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大趋势,构建了从技术、产品、质量、成本和服务的全方位竞争优势。
作为一家拥有30年积淀的中国智能制造领军品牌,埃斯顿聚焦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为新能源、3C电子、汽车零部件、包装物流、建材家具、金属加工、工程机械、焊接等细分行业提供智能化完整解决方案,推动各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坚持“AllMadeByEstun”的全产业链的发展的策略不动摇,进一步强化核心技术和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业务发展模式,同时继续推进国际化发展及海内外协同研发制造。公司围绕自动化部件及运动控制、工业机器人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两大核心业务模块,竞争优势持续增强,主营业务保持发展,品牌知名度明显提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主要业务及产品有金属成形机床自动化完整解决方案、全电动伺服压力机和伺服转塔冲自动化完整解决方案、电液混合伺服系统、运动控制管理系统(含运动控制器、交流伺服系统)、直流伺服驱动器、机器人专用控制器、机器人专用伺服系统、机器视觉和运动控制一体的机器自动化单元解决方案。产品主要使用在在金属成形数字控制机床、机器人、纺织机械、3C电子、锂电池设备、光伏设备、包装机械、印刷机械、木工机械、医药机械及半导体制造设备等智能装备的自动化控制领域。
公司现有57款工业机器人产品,包括六轴通用机器人、四轴码垛机器人、SCARA机器人以及行业专用定制机器人,工作负载从3kg到600kg。机器人标准化工作单元产品有20多种类别,主要使用在于光伏、锂电、焊接、钣金折弯、冲压、压铸、木工打孔、装配、分拣、打磨、去毛刺、涂胶等,其中钣金折弯、冲压、光伏排版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提供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及压铸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整合Trio运动控制器、交流伺服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机器视觉等系列新产品和技术的优势,为动力电池新能源行业提供基于公司机器人和运动控制管理系统的高速高精度动力电池模组装配生产线、动力电池PACK生产线等,为公司机器人产品全方面进入新能源行业起到了能力证明和性能标杆的作用。
国家逐渐完备发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产业政策,出台了《“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政策或指引,快速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智能转型,鼓励支持工业公司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自创立以来,埃斯顿始终专注于高端智能装备及其核心控制和功能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是目前中国运动控制领域极具影响力企业及具有高度自主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的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覆盖从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管理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集成应用的智能制造系统的全产业链,构建了从技术、质量、成本、服务到品牌的全方位竞争优势,保证了埃斯顿后续持续的业绩增长动力。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65,534.16万元,同比增长6%;总利润8,880.82万元,净利润8,327.78万元,分别比上年度同比增长了17.80%、12.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30.16万元,同比增长21.32%。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如下:
(1)国家在“十四五”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支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总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
(2)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锂电企业产能加速投放,行业增长趋势明确;近期,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新时代新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方案》,又发布了《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多政策助力分布式光伏迎来发展高峰,应用效率更加高、促进规模化生产及应用,带来设备的需求放量,从而带动工业自动化产品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提升。
(3)2022年上半年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工业制造业景气度下滑。2022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稳住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已经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地,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2022年以来,市场基准利率逐步下调,2022年3月社会融资快速回升,社会融资是自动化行业前瞻性指标,目前行业处于基本面筑底阶段,虽疫情的有效防控,复苏节奏会加快。
通用自动化企业维持高研发投入。产业体系升级与中美贸易摩擦大背景下,内资公司开始在关键领域替代外资品牌,持续布局新兴起的产业与高端自动化产品,从市场与成本红利走向管理及技术创新高地。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由外资垄断,日本发那科、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四大家族”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近年来,国内自主品牌竞争力有明显提升,工业机器人存量稳定增长,国内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居世界首位,但装机密度仍然有较大能提高的空间。随着传统机器人厂商、科技巨头、制造业巨头、新创公司等纷纷入局,核心部件、智能设备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国产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在逐年增加,替代进程在逐步加快。
疫情显著加速国产替代,特别是给国产机器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来更多市场机会。一方面,外资企业在生产、交货、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均受到全球疫情影响,国产机器人厂商凭借国内较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强大的技术服务能力和灵活的市场策略,迅速抢占市场,国产化工控产品份额预计持续加速提升;另一方面,国产龙头机器人厂商发展势头良好,根据MIR统计,2022年上半年以埃斯顿为代表的国产机器人厂商出货量排名持续上升。
“双碳”目标的提出,可以说为工业自动化的应用划定了一条“坡长雪厚”的新赛道,能源的变革将会是未来三十年的主命题和主基调,其中必然会伴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新能源汽车已进入高速增长期,市场需求强劲,驱动动力锂电池产业快速增长。高标准车规级动力电池,对生产效率、产品一致性、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新能源汽车类型众多,对应多种多样的锂电池规格和尺寸,锂电池生产企业亟待高柔性、高效率、高质量的数字化产线,确保充足的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未来随着补贴逐年退坡,锂电池企业对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稳定性的要求逐渐提高,对机器人的使用也将逐渐增多。锂电行业在机器人众多应用行业中的份额比例将持续扩大,很大程度上将承接未来数年机器人需求增长的“引擎”作用。工业机器人已成为锂电池生产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性能、高速度、高稳定性的工业机器人为锂电池生产提供经济性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解决方案。基于埃斯顿完善的服务体系,助力锂电池数字化工厂快速落地,驱动锂电产业高速发展。同时,埃斯顿基于TRIO+ESTUN高性能运动控制解决方案,为锂电池涂布机、卷绕机、叠片机、模切机等生产设备提供核心运动控制解决方案。2022年,公司专门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深度探索机器人和运动控制产品如何满足锂电行业日新月异的需求和日益提升的要求,公司打造了覆盖锂电行业从前段、中段到后段,包括烘烤、分容、检测/分选、电芯堆叠、侧板焊、加热静置、BusBar焊接、模组PACK等工序的六关节机器人全链条应用,截至目前,埃斯顿机器人已在多家头部锂电池企业里获得批量化应用。
公司与光伏行业上百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协助光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公司的光伏排版工作站可全面兼容MES、ERP等智能化制造管理系统,着力打造光伏智能制造工厂。目前公司的机器人在组件、花篮搬运、插片及硅片生产领域都已经得到应用,在光伏组件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通用自动化的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强相关。2018-2019年下行周期,2020年第二季度疫情后进入上行周期,持续至2021年第三季度,2021年7月以来,受上游通胀、出口新增订单下滑影响,通用自动化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叠加通胀、地产投资下滑影响,2022年3-4月上海疫情加速了行业下滑,目前行业仍处于筑底阶段,但是已经看到行业边际改善的迹象,随着5月长三角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缓解,社会融资存量同比增速明显改善,行业有望进入上行周期。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02436套,同比下降11.2%。随着制造业的复苏,为了压缩人力成本、减少对人力的依赖,制造业各领域对自动化需求会继续增加,工业机器人的产量有望很快恢复。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如随着这两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增长,锂电制造的机器人需求激增,而这只是其中一个极为细分的应用场景。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未来,机器人将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半导体等重点行业有更多更广泛的应用。
根据MIR(睿工业)《2022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市场回顾及2022年全年市场展望》,在国内机器人厂商出货量排名中,埃斯顿再次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国产机器人企业。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3位。公司是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中国唯一企业会员单位、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整体组成员单位、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专委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机器人行业鉴定点。
公司拥有“国家机械工业交流伺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交流伺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锻压机械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电液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工业机器人及运动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优秀企业”、“2021年度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国家锻压机械控制和功能部件标准化工作组、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公司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锻压机械分会理事单位、数控系统分会会员单位、中国锻压协会理事单位、全国微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参与制定了机器人职业技能认证标准。公司被选举为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分会理事单位。公司先后承担了多项科技部863项目、工信部研发项目、发改委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公司为首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通过“中国机器人”认证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为工信部力推的“中国机器人TOP10”标杆企业之一。
公司专注于高端智能装备及其核心控制和功能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是目前中国运动控制领域极具影响力企业及具有高度自主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的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以客户价值需求为导向,国内国际双轮驱动,为全球客户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不断扩大业务规模。
公司产品开发采用基于IPD模式,根据宏观行业、公司战略规划、客户需求、技术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分析,推进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对特定产品和行业头部客户,公司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产品开发,为行业客户提供创新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需要,并在细分行业进行推广。对关键的前瞻性技术和应用,公司设立专业团队,进行充分调研评审,纳入开发计划。
公司不断增强制造能力建设,确保核心部件的国产自主可控;同时,持续建设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基于质量、交付、成本、物流等全流程运作体系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低成本和快速交付的竞争优势。通过SAP、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MES(生产制造管理系统)等系统打通订单信息流,建立健全了计划、采购、制造、质量、工艺、设备、物流为核心业务的扁平化生产组织。根据产品交付特点不同,生产模式为“按订单生产+备库式生产”模式,确保准时交付。
公司产品的下游应用行业极其广泛,用户众多,国内国外地域分布广,公司主要是通过直销方式进行销售,客户包括直接用户、系统集成商、设备制造商等。部分核心零部件产品会通过区域销售商买断销售。公司通过市场调研,信息收集,锁定目标客户、确定产品方案等取得客户订单,并安排生产销售。一般工业产品的重要客户会采取招标流程选择供应商,在此过程中主要评估供应商的业务能力和过往业绩情况。
对于智能制造产线,公司的销售部门和技术工艺部门会同负责客户开发,根据客户需求,依托自身的模块化产品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技术方案得到客户认可后,销售部门根据有效的成本控制完成商务报价从而获得订单。一般的销售与服务流程包括客户发展、售前准备、客户接洽、形成销售意向、销售合同签订、实施交付、售后服务等阶段。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拥有自主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优势 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使得公司具备为客户提供智能装备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的独特竞争力。公司的数控系统、电液伺服系统和交流伺服系统均为智能装备的核心控制部件,这种机、电、液的有机结合构成的系统解决方案是智能装备中极具技术含量的部分,目前为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已经成为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核心部件+本体+机器人集成应用”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公司业务覆盖从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到机器人集成应用的智能制造系统的全产业链,构建了从技术、质量、成本、服务和品牌的全方位竞争优势;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制造和维护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一,进一步提高核心部件自主化率,以最优的成本构架构建核心竞争力; 第二,质量上可以从源头控制,信息化系统贯穿从设计、生产、市场营销到服务全过程,品质得到保证; 第三,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实现细分客户快速定制。 通过充分整合国内外研发资源,以市场与客户需求为基础,率先实现了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本体设计的全方位布局,依托本体及关节模块化、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以及新一代机器人控制器,充分发挥各个核心部件的性能,深度挖掘机器人的潜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对整体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的需求。行业定制化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为公司核心部件及机器人产品的应用起到了能力证明和性能标杆的作用。 (三)技术领先和创新优势 公司的研发投入持续多年保持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通过收购整合及外引内培,奠定了公司保持技术创新领先优势的坚实基础。 公司着力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研发布局和多层次研发体系。公司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目前拥有三支研发团队: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研发团队、智能控制核心控制部件研发团队以及欧洲研发中心。公司还有来自英国、德国、意大利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智能核心控制部件及解决方案、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方面的技术专家团队,公司也与多个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研发合作,强有力的技术团队是公司能够进行自主研发、不断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共新增软件著作权14件,新增授权专利39件。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共有软件著作246件;授权专利528件,其中发明专利204件。已经申请尚未收到授权的专利有123件。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员工3062人,其中研发及工程技术人员907名,占员工总数的29.62%。报告期内完成研发投入1.84亿元,占收入比例为11.10%。 公司拥有“国家机械工业交流伺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交流伺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锻压机械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电液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工业机器人及运动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优秀企业”、国家锻压机械控制和功能部件工作组、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公司先后承担了多项科技部863项目、工信部研发项目、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利用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国智能制造贡献力量。 (四)持续提升制造能力,确保高品质产品的交付 公司已建成的机器人智能工厂项目,是公司大力投入打造的国内首家由自主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智能工厂,该智能工厂的落成实现了机器人本体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在机器人生产中的总体装配、搬运、检测等工艺环节用自主生产的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同时使用信息化手段保证机器人产品的品质追溯和过程监控,并持续进行工艺改善。正在建设中的总部二期项目,在扩大产能的同时,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标准。通过智能工厂的建设,不仅提高自身生产制造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机器人产品的可靠性及一致性,机器人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又是公司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的验证平台。 为打造高品质产品,除已投产的以自主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智能化装配流水线外,公司进一步扩大部件生产的高度自动化。自动化电子生产线可以实现电子核心部件的高效、柔性化精益制造;高精度的FMS柔性生产线,可以实现机器人关键机械零部件自主加工率达到90%以上。该柔性生产线由多台高速、高精度的德国加工中心组成,实现工件自动识别、程序自动加载和成品的自动检测,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机器人生产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将为更大规模机器人生产和销售提供了保障。 (五)国际化竞争优势 公司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拥有具备研发、技术、营销、投资的全球化视野的团队,重点打造“国际化技术研发+本地化优质制造+全球化市场营销”三位一体能力,建立研发国际化、生产本地化、服务低成本及技术领先的战略方针,包括: 第一,研发国际化,生产本地化,服务于低成本及技术领先的战略思路; 第二,营销国际化,快速建立国际化营销渠道,把产品快速推向国际市场; 第三,国内外资源整合的能力,统一研发、生产、采购规划,充分发挥国内外各自优势。 TRIO、Cloos等全球细分领域的优秀企业的加入,分布全球多地的研发团队为公司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地持续提升提供了保证,进一步奠定了公司在智能装备核心部件领域和运动控制系统、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方面的领先能力,增强了国际领先的品牌、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 (六)信息化支撑持续管理创新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需要建立流程化组织,通过不断优化公司的管理体系,加强对流程制度的实施管理,以领导力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不断增强公司精益化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不断优化ERP系统、完善CRM系统、加强产品标准化与定制化的分析,建立起超级BOM管理模式,实现从销售选配到生产过程跟踪再到产品交付与售后的全流程自动化,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也为快速响应客户提供了保障。通过MES三期建设,对产品制造工艺路线的细化拆分、厂内物流的优化,为制造车间精益生产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流程与数据支撑,保障了高效交付;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上线费控平台,通过分析费用的分布、流速与业务目标的关联,为公司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实时监测与预警,保证了资源最优配置。 (七)提升数字化能力,增强业务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机器人高度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优势,结合工业互联网技术如OPC-UA、MQTT、边缘计算,开发出了智能边缘模块,使埃斯顿机器人具备了数字化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机器人的深度融合,继续推动在机器人,特别是焊接机器人细分行业的应用,公司建立了稳定、可扩展的机器人焊接云平台,通过远程采集焊接机器人工作站运行和工艺数据,实现了设备使用效率、辅料及能源消耗效率、关键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控,为客户的设备投资决策、产品质量一致性及精益改善提供了数据决策支撑。同时该焊接平台通过双向通信实现设备远程故障诊断和软件升级,提高了客户设备使用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后续结合Cloos技术将陆续增加新的功能,如质量一致性预测、数字孪生。目前该平台被国内电动车、工程车客户广泛使用。未来,在通用机器人产品上逐步推广公司的数字化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属性,为客户提供远程工况监控,数据分析,故障诊断,优化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实现柔性生产等,通过产品数字化能力建设,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实现公司的服务增值收益。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形势及行业发展风险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装备制造及智能化生产领域,因此其需求与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有较强的相关性。近年来,国家制定一系列的规划、行动计划或者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支持下成为推动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对自动化核心部件、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国内自动化产品制造公司能够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若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下业投资放缓,将可能影响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从而给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将有可能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滑。 2、市场竞争风险 与国际知名厂商相比,公司在自动化核心部件、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品牌和技术优势的建立方面还需经历必要的过程。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目标市场,国际知名厂商纷纷在我国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国内相关企业凭借本土化优势和政策支持也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如果国际厂商加大本土化经营力度,以及国内厂商在技术、经营模式方面的全面跟进和模仿,国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要继续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坚持产品、经营模式和管理创新,持续推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以及行业深度解决方案,以保持公司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外延性发展带来的经营风险 公司坚持内生性发展与外延性发展并举战略,积极通过对外投资、并购、参与外部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外延性发展。在外延性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项目谈判、项目推进、以及文化差异,导致投资项目的进展及项目持续经营情况可能不及预期。公司将审慎选择投资合作对象,坚持公司和股东利益优先原则,积极寻求对公司两大核心业务具有协同效应,有业绩支撑的优秀目的公司进行投资,力争投资项目持续为公司创造效益。 4、公司规模扩大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资产规模、人员规模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新项目和新产品业务的不断增加,对公司治理层的整体把控能力和公司内控体系的健全、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不断梳理公司组织架构体系,持续健全和完善公司内控规范,增强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优化各项资源配置,引进高质量专业和管理人才,构建高效团队,不断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将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5、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导致的竞争优势减少的风险 公司一直专注于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并拥有较多的核心技术,在细分行业具有较多的领先优势,但相比与国际同行,在品牌、技术及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司所在的行业竞争激烈,优秀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公司保持技术先进至关重要。如果公司未来研发投入减少,不能及时引进或者培养技术人才,或者优秀技术人才流失,这会对公司进一步发展带来影响。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不断通过各种激励方式引进和培养核心技术人才,确保公司在技术人才与公司的发展匹配。 6、原材料涨价及供应链波动风险 公司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电子料、磁钢及机器人铝制金属结构件、减速机等。磁钢、减速机等部件所需的金属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芯片及部分零部件的缺货情况持续,对自动化核心部件及机器人的正常生产及交付产生影响。受全球宏观经济、贸易战、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影响,如原材料继续上涨,芯片等关键物料供应持续出现失衡,将引起公司产品成本的大幅变化,则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密切关注芯片等关键物料及大宗材料的供需情况,加强与战略供应商的合作,加大关键物料的储备,寻求国产替代,并采用一定的保价措施降低采购风险与成本上涨风险。 7、COVID-19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2020年至今,全球COVID-19疫情复杂多变,给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目前国内疫情经国家采取有效措施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存在病毒输入和变异的较大风险,2022年3-4月份上海的疫情对供应链、物流以及长三角整体经济都带来较大影响,因此疫情结束时间和市场正常恢复运行时间仍具有不确定性。如若未来国内外疫情情况发生大规模的爆发,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从而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降的可能。公司将关注疫情对物流、供应链及商务活动的影响,并做好应对措施。
1、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55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业务收入11.80亿元,同比增长8.71%,工业机器人本体销售增长超过50%,继续保持迅速增加;自动化核心部件业务收入4.76亿元,同比下降0.17%。报告期内,受到上海疫情管控影响,叠加上游通胀、出口新增订单减少等因素,通用自动化的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疫情防控带来的物流及人员商务交往的阻断,也推迟了公司自动化解决方案产品的有效实施及交付,公司的自动化核心部件业务受此影响,业务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截至目前行业仍处于筑底阶段,但是已经看到行业边际改善的迹象,随着5月开始长三角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缓解,社会融资增速明显改善,行业有望进入上行周期。
同样受到疫情带来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02436套,同比下降11.2%。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机遇,公司的工业机器人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业务保持了增长,目前占比已经超过70%。报告期内,工业机器人本体销售增长超过50%,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疫情导致的国际物流不畅、大宗商品涨价、芯片短缺等外部因素引起的供应链问题对海外业务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公司继续坚持“通用+细分”市场战略,对战略性新兴行业加大投入,进行定制化开发,以确保公司订单持续增长。
2、公司整体毛利率为33.14%,相比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工业机器人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业务毛利率34.05%,同比下降0.46个百分点;自动化核心部件业务毛利率30.88%,同比上升0.62个百分点。报告期内,芯片等重要原材料仍然处于上涨趋势,这对公司的降本带来压力。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国产替代、实施制造精益管理及降本增效措施,公司的成本得以有效控制,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公司季度毛利率环比正在逐步上升。
3、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0.7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1.3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3,451.18万元,相比去年同期减少28.76%,主要原因是对长期应收款计提信用减值约2,500万元,海外业务由于欧元贬值折算的净利润也会相应减少;息税前折旧摊销(EBITDA)为1.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8.95%。报告期内,公司坚持“All Made By Estun”的全产业链战略,在公司推行全面精益化管理,控制费用的合理支出,公司运营能力正在逐步增强,但同时,公司为构建全球研发体系、销售网络和生产能力,为发展储备人才,在人员方面投入较大,相比去年同期增加5000多万元。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带来的公司营收低于预算,公司利润短期内受到影响,但人员的有效投入有利于公司长期战略的实现,随着下半年业务收入的回升,公司的利润会有较大的改善。
4、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净流出约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报告期内,为应对芯片等短期引起的供应链问题,公司加大了重要原材料的储备,以保障生产的稳定和业务增长需求。
5、公司研发投入1.84亿元,同比增加36.44%。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保持占销售收入约10%,是公司保持技术创新领先优势的重要保障。公司聚焦主业,深耕行业发展,以客户的需求及价值体现作为技术及产品研发的方向,包括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指引,提升核心部件的竞争性;以建设应用技术中后台,提升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以开发面向行业应用的机器人产品,打造高效的先进制造设备和自动化产线。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埃斯顿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