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所处行业隶属于“C3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依据公司主营业务可细分为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行业,公司所处行业的经营情况与风电行业,尤其是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较高的同向关联性。
近一年来,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急剧恶化,受俄乌冲突影响,不仅欧洲深陷能源危机,更引发连锁反应,全球能源市场不稳定加剧,一些国家燃料短缺、经济运行放缓。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一份题为《欧盟如何在2023年避免天然气短缺》的报告,到2023年欧盟面临着近3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潜在短缺。这一缺口迫切要求欧盟引入绿色能源,加快能源转型。同时,由于液化天然气价格大幅提升,日韩等经济体考虑重启核电,印度煤炭进口数量一度创历史新高,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仍在加剧,致使不少能源依靠进口的新兴经济体、欠发达经济体不得不与发达经济体高价竞购能源,欧洲国家为了减轻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亦正在加紧建设可再生能源。根据IEA22年12月6日发布的《2022年可再生能源》预测,2022年至2027年期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长2,400GW,这一数字相当于中国目前全部电力装机容量。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积极推动下,绿色产业已成为重要投资领域,清洁低碳能源发展迎来新机遇。
2022年,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历史性超过全国煤电装机,成为我国新增装机的主体。截至2022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装机总量达到了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年发电量2.7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31.3%、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81%,相当于欧盟2021年全年用电量。中国计划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实现碳达峰。2022年,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减排二氧化碳中,由中国制造的装备贡献度超过了40%,我国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重要贡献者。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而稳定的可再生能源,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具有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经济竞争力较强、环境影响微小等优点。受益于风电的发展潜力,世界各主要国家与地区都增加了鼓励风电发展的投资。海上风电因其具有资源丰富、海上风机寿命更长、发电效率高、距用电负荷中心近、土地资源占用小等优势,被广泛认为是发电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的海上风电发展仍有充足的空间。根据世界银行集团能源部门报告,我国海上风电潜在可供开发资源接近3,000GW,其中50米水深以内的固定式海风资源1,400GW,漂浮式海风资源1,582GW。截至2022年末,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3,051万千瓦,仅占海风可供开发资源的1%左右。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同时,依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数据,2022年,我国风电新增吊装规模4,983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新增吊装规模516万千瓦。从风电累计吊装容量来看,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风电累计吊装容量达3.96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累计吊装容量3.6亿千瓦,海上风电累计吊装容量3,051万千瓦。
2022年,海上风电的发展受到平价上网、开工项目减少等影响,导致全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较2021年回落较大。但从目前行业情况来看,影响风电项目建设的因素在逐渐消退,投建有望提速。依据每日风电等市场研报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度国内风电招标规模超100GW,其中海上风电招标规模达25GW左右。截至2022年末,国内沿海省市提出的“十四五”海上风电发展计划,开工或规划的海风总规模已接近110GW,计划并网容量达到60GW左右。同时,根据风芒能源统计,我国已出台的海上风电规划体量接近200GW,中长期发展空间广阔。目前,山东、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均已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海上风电项目进行一定补贴,补贴政策的陆续出台,有望促进海上风电全面平价的稳步过渡,也将促使海风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能完全配套海上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升压站等海上风电设备零部件生产的企业不多,竞争格局良好。行业竞争体现在技术工艺、客户品牌、自有码头、产能布局等方面。公司自成立以来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品,凭借持续的技术开发、严格的质量控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成熟的经营管理,公司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产品口碑及企业形象,先后与中国交建(601800)、龙源振华、天津港(600717)航、华电重工(601226)、中天科技(600522)、海洋水建、烟台打捞局、中铁大桥局等风电场施工商,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华润电力、中广核、中国三峡、上海申能、中国绿发、江苏国信(002608)等风电场运营商,以及中国海装、上海电气(601727)、金风科技(002202)、远景能源、明阳智能(601615)、运达风电等风电整机厂商建立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寻求技术合作,完善产能结构,优化业务组合,在巩固风电设备零部件行业地位的同时,计划通过设备制造、新能源开发以及施工及运维三大板块发挥协同效应,不断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公司也将依据海风市场动态,持续优化战略方向,凭借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产能提升、产业链拓展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
海上风电已经在多国的零碳路径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能源危机和地缘冲突让各国政府更加意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上调了海上风电的发展目标,海风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根据各国政府对海上风电不断增长的信心,GWEC预计:2022―2026年,全球海上风电有望新增装机90GW以上,年均新增18.1GW,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3%。未来十年(2022-2031)的全球将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达到315 GW,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3.9%,到2031年的累计装机容量将突破370GW,这与GWEC及IRENA为零碳路径设定的目标(2030年达到380 GW)已经很接近。同时,报告预测2031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将是2021年(21.1 GW)的两倍多,达到54.9 GW,海上风电在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中的占比也会从2021年的23%提高到2031年的30%以上。
从各国政府积极推动海上风电的发展规划来看,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大部分国家都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各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重视,开始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持续推进海上风电场投资建设,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及环保政策的顺利施行。国内来看,虽然短期受到海风平价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是“十四五规划”的海风发展目标也为风电行业的增长带来很大的确定性。2022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发布的《倡议》中提到,预计2025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100GW左右,由此测算,2022-2025年平均新增装机量为18.4GW,“十四五”后期海风装机量增长将更为明显;同时,国家能源局表示将推动可再生能源法的修订,出台《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深远海海上风电管理办法》,以适应新的海上风电发展趋势。“十四五”期间作为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的关键培育期,顶层设计逐步明朗,行业成长性显著,中国海上风电将积极发展规模化连片集群开发模式,推进海上风电千万千瓦级基地建设,通过不断开发漂浮式等新技术,开拓海洋牧场等新融合发展模式,逐步向深远海探索,实现高质量良性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顺利达成。
公司包含三大业务板块:设备制造板块、新能源开发板块、施工及运维板块,共同推动公司优质发展。其中,公司主要营业业务为风电设备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及升压站等,尤以海上风电设备零部件产品为主,目前产品涵盖8MW及以下普通规格产品和10MW以上大功率等级产品。同时,公司也将持续开拓在新能源开发和风电场施工、运维领域的布局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模式(采购模式、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预计未来一定期间内亦不会发生重大变化,详情可参考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
公司计划在启东吕四港和海南儋州投建的基地项目,均有考虑到向海外市场的发展布局。但目前主要客户仍集中于国内,尚未正式开展对外出口业务。公司正在积极开展海外出口业务前期工作,加快落实出口码头及基地建设,坚定“两海”发展不动摇,为未来出口业务增长点打好基础。
尽管在国内风电设备零部件供应商中,公司已通过规划布局使得规模提升,具备一定实力,海上风电设备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但现有产能仍无法满足中国海上风电需求及自身发展速度,且新投建产能投产尚需时间。如果公司能进一步扩大规模,新基地产能得以顺利释放,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将显著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
公司凭借从业多年的先发优势,深耕华东区域。报告期内,尽管公司对部分沿海省份进行合理布局,销售区域辐射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市,已取得良好成绩,但仍不满足公司覆盖全国的战略目标。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增加市场占有率,公司需要持续提升现有区域市场风险管控能力、其他区域市场快速开拓能力,公司多区域市场覆盖能力、开拓能力和稳定性尚需提高。
风电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具有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经济竞争力较强、环境影响微小等优势,是最有可能在未来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能源技术之一。
鉴于海上风电发展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重要性,海上风电成为各国推进能源转型的重点战略方向,近年来各主要国家都制定了积极的长期目标。德国政府提高海上风电发展目标,要求到2030年德国海上风电总装机至少达到30GW,2045年上升到70GW;英国政府发布《能源安全战略》,将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目标提高到了50GW,其中还包括5GW的海上浮式风电;美国提高了对海上风电部署的战略关注度,计划到2030年部署30GW、到2050年达到110GW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日本政府发布新的能源政策草案,计划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36%-38%,其中,2030年海上风电目标累计装机容量10GW,2040年前提升至40GW;印度宣布该国计划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达到450GW,其中海上风电装机为30GW;韩国政府计划扩大海上风电,在2030年装机容量预计增加到12GW;此外,越南已计划到2030年将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提高到7GW,2045年增加到66.5GW。
而在国内,风电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2020年底,习主席提出的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重目标,奠定风电保持快速发展的基调。2021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两份重要文件,明确对海上风电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决策,目前主要海上风电开发省份均已发布正式版本的“十四五”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整体规划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超过55GW,同时,深远海开发规划和漂浮式示范项目也已提上日程,行业前景巨大。双碳战略与能耗双控背景下,沿海省份加速发展海上风电诉求强烈。目前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先后明确出台了海上风电省补政策,为“平价上网”提供窗口期,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开发由补贴向平价平稳过渡。
随着各国政府和产业界对风电行业的持续投入,未来风电设备行业发展空间广阔,前景巨大。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保障了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而风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长期来看,减排目标和能源安全加快能源转型速度,海上风电因其资源和项目量充足的优势,已具备较好的经济性,未来市场将不断扩大。
为解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清洁能源需求,全球风电建设将会加快,未来风电设备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计,2022-2026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557GW,年复合增长率约6.6%,即每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10GW;其中,海上风电增速较快,预计新增装机容量90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8.3%,年平均装机容量为18.1 GW。未来几年亚洲市场的成长性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其风电需求将持续增长,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2022-2026年中国累计新增装机容量将达249.1GW,始终是全球第一大风电市场。同时随着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主机价格下降有望逐渐缓和等,风电产业链有望迎来抢装潮后新的成长周期。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风电开发集中在三北地区,因当地用电需求量小、配套电力输送基建落后,风电产地与消纳地出现一定空间错配,制约了风电行业健康发展。但随着政府一系列促进消纳政策的实施,以及风电远距离传输、配套储能系统、区域开发中心转移,风电产业链逐渐完善,消纳问题持续好转。一方面,国家加大电网基建投入,并将特高压作为“新基建”重点投资建设的七大领域之一开展建设,将为风电的跨区域传输提供硬件支持,实现全面消纳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逐步将风电开发中心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通过开发中心向用电中心靠拢,进一步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公司及子公司海力海上均系经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联合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内较早进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商之一,公司曾荣获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荣誉,并被评为全省机械行业创新型先进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经过长期的技术创新积淀,公司在核心技术领域特别是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制造方面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利授权11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项。
公司系经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的江苏省两化融合转型升级示范试点企业,拥有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公司技术中心核心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具体负责工艺技术研发、产品图纸转化、外联技术协同、过程质量检验等,在公司核心技术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主导研发项目的开展。公司主要技术人员从事风电设备零部件研发十余年,其中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且从业超过20年的技术人员9名,以及多名高水平技师和持证技术工人。在多年技术研发及市场开拓过程中,公司与中国电建(601669)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金风科技、上海电气、中天科技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公司技术中心还配备了数控切割机、数控卷板机、逆变数字焊机、探伤检测设备等大型研发和测试装备,用于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等产品的研发、工艺改造和产品试制检测。
公司技术中心基于下游客户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制造工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开发经验,形成了技术工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由于公司主要产品均属于大型钢结构产品,日常运行外部条件恶劣,该等产品在法兰平面度、内外倾变形量控制、筒体圆度精度控制、焊接变形及焊缝成型控制、厚板焊接及后处理、表面防腐等方面要求较高,公司在多年技术研发、工艺创新过程中,掌握了平台连接法兰焊接的高精度控制技术、大锥体厚板卷制技术、主筒体的圆度精度控制技术、厚板埋弧自动焊接及后处理工艺、高质高效低成本焊接坡口工艺、海上风电塔筒表面防腐处理工艺等多项核心技术,并通过自主研制生产设备、工艺装备,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凭借多年在风电设备零部件领域积累的研发经验和技术工艺成果,公司所制造产品能够基本覆盖市场上各类客户的技术要求及产品特殊要求,体现出较强的技术工艺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即专注于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等风电设备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凭借持续的技术开发、严格的质量控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成熟的经营管理,公司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产品口碑及企业形象,先后与中国交建、龙源振华、天津港航、华电重工、中天科技、海洋水建、烟台打捞局、中铁大桥局等风电场施工商,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华润电力、中广核、中国三峡、上海申能、中国绿发、江苏国信等风电场运营商,以及中国海装、上海电气、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运达风电等风电整机厂商建立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
公司与该等客户构筑了共同成长的合作关系,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针对不同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对相关技术图纸进行分解、细化;同时,公司凭借过往技术工艺经验、生产加工经验,结合对于行业技术前沿、产品类型变动趋势的理解,与客户沟通优化产品技术设计,进而提升履约供货效率,为客户创造更大的附加值,提高公司在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等风电设备零部件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对国内风电市场领先的大中型风电企业覆盖程度较高,公司客户品牌优势较为突出。
近年来,公司根据国家风电政策导向及各地风电场核准、开发情况,积极提前布局生产基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海力海上、海力装备、海恒设备等多个生产基地,此外,公司在报告期内规划新增南通小洋口基地、启东吕四港基地、盐城滨海基地、山东东营基地、山东乳山基地、海南洋浦基地等,各基地分布于如东、启东、滨海、东营、乳山、儋州等沿海地区。同时,公司所在城市江苏南通拥有国家火炬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定位于成为“风电产业之都”,通过引进上海电气、中国海装等国内知名风电设备及零部件制造商,着力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海上风电运维、海洋新兴产业三基地和风电科技研发、风电设备检测、风电智慧大数据三中心,为公司业务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风电塔筒、桩基等风电设备零部件产品呈现体积大、重量大等特点,一般情况下行业内企业综合成本结构中运输成本占比较高。近年来随着风电行业主流机型大型化进程加快,产品已较难进行陆上运输,且基地之间转运费用也增加了公司的成本负担;同时,海风设备均需海运,如果是租用码头,还需承担相应的吊装出运费用。公司在沿海地区生产基地的布局可以有效降低公司运输成本,且部分基地拥有自建码头,既保障交货及时性,也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加强公司与客户间业务黏性,有利于提升公司现场技术服务能力及售后维护服务能力。
综上,公司生产基地布局合理,能有效保证合同履约能力,可以灵活安排生产并及时交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由于风电场建设前期资本投入较大、安装施工成本较高、运行维护周期较长,下游客户在供应商评价及选择过程中,会优先考虑具有较大经营规模且历史业绩稳定的企业进行合作。因此,规模优势在风电设备零部件的市场竞争中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公司生产基地陆续布局、生产能力逐步提升、市场开拓稳步推进,公司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产品口碑及企业形象,企业产销规模及经营能力持续提升。
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作为风力发电系统的支撑结构,属于大型钢结构产品,其日常运行环境较为恶劣,行业内一般要求该等产品可靠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同时,该等产品关系风电场建成后运营维护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引致下游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十分谨慎。作为对供应商的考评,经营规模是对工艺创新能力、生产加工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交货履约能力、售后服务能力最好的保障。在多年的市场拓展过程中,公司与行业内主要风电场运营商、风电场施工商、风电整机厂商建立并维持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持续的设备投入及工艺创新、稳定的历史业绩表现、及时的交货履约、优质的市场服务,取得下游客户信任,增强了市场订单获取能力。
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作为风力发电系统的支撑结构,其产品质量关系风电场建成后运营维护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与下游客户运营效率密切相关。下游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需重点考核供应商质量管理能力,会优先考虑具有较大经营规模且历史业绩稳定的企业进行合作。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和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公司秉承“质量为本、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理念,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积极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现已建立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检测入库、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根据质量控制方针、目标,将各项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控制体系的措施逐级分解落实到部门、车间和主要负责人员,加强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和指导,并建立了质量管理评审和问责制度,落实责任,从严考核,不断提高公司员工的质量意识。
目前,公司已通过EN1090欧盟焊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3834国际焊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子公司海工能源已获得挪威-德国DNVGL船级社风电塔筒组件认证;公司已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及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三级等资质证书;公司子公司海力海上、海力装备、海恒设备均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国家相关质量规范和技术标准基础上,公司还借鉴国际质量体系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检验,在生产过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并通过《质量保证手册》、《质量管理制度程序文件》、《质量管控工艺规程》等内部制度将相关经验固化为标准操作规程,为公司持续稳定的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保证。
公司作为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等风电塔筒零部件行业主要生产企业之一,拥有良好的产品质量口碑与质量运行业绩,受到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进而为公司业务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2022年以来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冲突、能源短缺、通胀高企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全球经济持续承压,经济复苏动能趋弱,下行风险加大。而在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尽管如此,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随着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
2022年是海风行业“十四五”规划开端之年,也是海上风电平价上网的第一年,全国海风新增装机量较2021年回落较大。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年度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积极应对各项困难与挑战,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3,273.54万元,同比下降70.09%;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507.54万元,同比下降81.57%。同比下降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系:海风平价带来的价格下降和“抢装潮”后市场需求阶段性不足,叠加海上施工周期性影响,以及去年同期比较基数较大所致;同时由于受到“抢装潮”期间已完工项目结算进度的影响,导致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的账龄变长,公司根据相应会计政策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对存在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迹象的相关资产相应计提了减值准备,合计14,655.36万元。
报告期,公司在江苏南通如东和启东,江苏盐城滨海、山东东营和威海乳山,海南儋州等沿海省市进行基地项目布局,截至报告期末,相关项目实施子公司均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并取得了《营业执照》。上述投建项目皆属于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是公司目前设备制造板块首要任务——“扩产能,调结构”工作的重要环节,各基地的按计划投产,将有利于完善公司产品结构,提升产品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基于战略发展和经营需要,收购了海鼎设备12%的少数股东股权,海鼎设备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报告期,公司与中天科技之全资子公司中天海洋工程共同出资设立立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并取得了《营业执照》。立洋海洋将打造适应未来风机大型化、深远海化的新一代海上风电施工船,可在深远海和更具挑战性的海洋环境中作业,有利于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符合公司施工及运维板块的战略规划。
报告期,公司以自有资金向关联方江苏海宇新能源有限公司购买其全资子公司海恒如东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100%股权,同时公司在收购完成后,使用部分超募资金对海恒如东参股的6家海上风电开发、运营项目公司进行实缴出资。通过本次收购,公司顺利切入新能源开发领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公司业务链,为公司提供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稳定的新盈利点,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
报告期,公司发布《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计划通过发行可转债募集不超过人民币28亿元(含本数)的资金用于制造基地项目投建。未来,通过可转债的发行,一方面有利于公司生产能力的扩大,进一步提升公司生产运营效率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使公司的资金实力得到提升,并降低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强了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
报告期,公司将首发募投项目“海上风电场大兆瓦配套设备制造基地项目”结项,并使用结余募集资金及超募资金投建“风电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一期)”,进一步提高了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了资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报告期内,公司使用人民币5亿元超募资金用于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用于现金管理的募集资金均已到期收回,本金及利息已存入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公司对募集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基于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存在变相改变募集资金投向的情形,不存在损害公司及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报告期,公司根据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各项法规、规范性文件,对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继续规范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促进公司规范运作。
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快速发展,在行业内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当前双碳战略深入人心、能源转型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绿色发展之路,管理层基于对行业、公司的发展现况,经过审慎研究讨论,优化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个总部:立足南通如东,打造一个集智慧办公、产品研发、技术孵化、零碳系统、数据赋能等特色于一体的总部“大脑”,力求在高端制造和生产智能化方面实现全新突破,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跨越式发展。
“两海”战略:坚持“海上+海外”战略,立足国内市场,稳步开拓海外市场,聚焦主营海风业务,将公司打造为行业领先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企业。
三大业务板块:持续推动风电设备制造、新能源开发、风电施工及运维三大板块业务发展,推进产品的不断迭代、市场的稳步开拓,继续寻找合适的优质风场资源参与开发,瞄准海风深远海施工和后市场运维服务的前景,协同推进公司优质成长。同时,公司将积极关注市场动向,参与漂浮式风电等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致力于为海上风电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0+”基地:公司目前已于江苏、山东、海南等地布局多个海风设备生产基地,未来,公司仍将通过“多方论证+实地考察”方式,在海风资源丰富的省市,寻找适合的新基地选址。同时,公司也会合理规划基地建设,部分基地用于出口市场,部分基地将面向未来的漂浮式市场。基地的稳步投产,将完善公司产品产能结构,是对主营业务发展的有力支撑。
公司将继续怀揣为“低碳发展、绿色能源”绵尽薄力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理念,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扩大生产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培养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技术工艺、客户品牌、产能布局、经营规模、产品质量等优势,构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推动降本增效工作的持续开展,确保公司高质量发展。
海上风电的平价进程以及深远海发展,推动产业迎来大兆瓦时代,而公司产品也将受到此趋势影响。未来配套大兆瓦机型的产品因自身重量、直径等因素,难以进行陆运,故未来公司将积极调整现有产能结构,以适应大兆瓦产品的开发生产;同时,有序审慎的在沿海便于运输的地区进行新基地布局,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公司作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开发与创新,并逐渐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包括研发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合作机制、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等,充分发挥公司多年的技术储备、开发经验及技术人员的创造热情,为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自主研发优势。
未来公司将抓住国内外风能快速发展的契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超越客户要求的产品性能为目标,通过跨部门项目管理的方式,努力提高新产品占领市场的效率,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其专业水平、服务意识和市场洞察能力,使公司及时了解客户需求,研发、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1)公司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公司章程约定,不断健全和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在董事会内部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业委员会,切实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对公司的重大经营行为进行科学决策和执行监督,以维护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
(2)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和统一工作流程和员工的行为;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体系,完善分配制度,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
(3)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模式,精简管理层次,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管理指令的有效执行。公司将根据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和整合业务部门与控股子公司的股权架构,建立适合于公司发展的管理架构,使管理有序、高效、精干。
为了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公司将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机制。
(1)制定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创造有利于每个人发展的平台,使员工工作和生活在和谐人文环境中,既有一定的工作压力,又有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氛围。公司将继续完善员工招聘、考核、录用、选拔、培训、竞争上岗的制度,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出团结、高效、敬业、忠诚、开拓、进取的员工队伍,有效提高团队战斗力和企业凝聚力。
(2)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是引进具有创新意识、专业知识扎实的科技人才,具有市场开拓意识、国际化素养的市场营销人才,具有全局观念、综合素质强的管理人才。
(3)结合工作实践,针对不同部门、岗位的员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公司的发展要求及员工的具体情况,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公司计划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28亿元(含本数),目前该事项尚属于前期资料收集阶段。本次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将按计划实施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公司不排除今后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发行新股、债券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公司对再融资将采取谨慎的态度,对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公司将根据实际财务状况予以决策,同时,通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保障股东的权益。
2022年,风电平价时代已全面开启,随着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的不断下降,给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带来降价的压力和风险。如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持续承压且公司不能通过有效的内部定额优化和控制来加强成本管控,将对公司的毛利率和整体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利润水平。
公司将加强成本管控,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公司将积极拓展市场,优化业务组合,发挥三大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
公司收购海恒如东100%股权,进入新能源开发领域;同时,公司通过参股公司如东力恒风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立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切入风电施工及运维市场。相关业务的拓展将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但由于该业务领域与公司原有主营业务有所差异,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经营、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挑战和相应的风险。
公司将通过外部人才引进和内部人才培养,提升相关领域业务能力,完善薪酬考核体系,推动公司稳健实现战略拓展。
海上风电开启“大兆瓦”时代,对于公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兆瓦产品因重量和直径等因素影响,公司原有的部分生产基地将面临运输不便的情况,同时,公司计划新建的生产基地还在施工期未能投产,如公司不能妥善安排产能布局,尽快完成“扩产能、调结构”任务,则存在面临产能不足的风险。
公司将继续进行“扩产能、调结构”任务,保障公司港口周边产能的顺利释放,确保新生产基地的及时投建;同时,积极寻找沿海地区适合的地点进行新产能布局。
在传统化石能源资源存量日益减少、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力度加大并努力减少碳排放量的综合影响下,风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产业政策鼓励风电行业的发展。公司现阶段业务集中于国内,随着风电行业进入平价时代,投资节奏短期内可能有所放缓。如果未来国家对风电行业开发建设总体规模、上网电价保护以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降低,或相关优惠政策未及时落地、扶持效果不及预期等,将对风电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营业收入及利润水平,公司存在因产业政策调整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公司将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及时研判市场趋势,紧跟政策及行业发展方向,来应对政策变化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生产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板、法兰等,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较高。公司销售合同定价系参考原材料价格、产品规格型号、工艺难度、市场竞争状况等综合确定,但受资金安排、项目实施进度等因素影响,公司部分项目钢材类原材料采购时点与销售合同报价时点存在差异,从而对公司部分项目毛利率和整体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未来上述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公司生产成本发生较大变动,进而影响公司利润水平。
公司将不断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和战略合作,发挥规模效应、及时研判原材料价格走势,降低因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从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风险。
随着国内外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新能源设备及零部件的行业技术升级、工艺改进日益加剧,同时风电行业平价上网的压力导致下游客户对成本控制不断加强,价格竞争激烈;同时,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量较多,其转向风电塔筒、桩基等零部件生产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公司面临部分行业内企业及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如果公司不能继续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实现产品技术升级与规模提升,持续提高在风电设备零部件领域研发、生产、销售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公司将继续发挥在工艺技术、质量管控、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同时,通过新能源开发和风电施工及运维业务,增加与下游企业的粘性,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与竞争力。
公司生产的风电塔筒、桩基等产品体积和重量较大,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吊装、组对、焊接、表面处理等环节存在安全风险。虽然公司在生产流程中有较严的规范及要求,且公司报告期内未发生过安全事故,但依旧存在因疏忽大意等人为因素造成安全事故的风险。
公司已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也将持续加强对员工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保护员工人身安全,保障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公司主要产品风电设备零部件具有产品差异大、质量要求高、供货周期紧等特征,制作流程复杂且周期较长,存在较高的技术工艺壁垒。除已申请专利的核心技术外,公司所掌握的部分核心技术以技术秘密等形式存在。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专利保护措施不力,将存在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亦将削弱公司的技术优势,从而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风电塔筒、桩基等属于大型钢结构产品,需要材料工程、机械自动化、工业设计、工程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随着国内外风电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海上风电行业的快速增长,系统掌握风电理论并具有风电工程开发、设计、建设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日益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未来如果公司该等核心人员出现流失,将对本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
公司将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激励,增强对公司重要技术的保护措施,为公司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随着风电产业下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行业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如果公司不能在产品技术方面持续投入,在与客户进行技术沟通过程中不能及时把握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及时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将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此外,随着风电产业下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行业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若公司在该等技术发展过程中,无法在工艺设备研制等方面实现迭代升级,把握风电设备零部件行业向更大兆瓦、中远海发(601866)展的趋势,则存在丧失技术领先优势、核心工艺落后、被淘汰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市场开拓、业务发展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将积极开展与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加强对新技术的关注和跟踪,重视技术开发与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金风科技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江苏国信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力风电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天科技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天津港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华电重工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明阳智能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